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展览会今日在杭州召开_云开官方登录网站_云开官方入口登录网站-下载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展览会今日在杭州召开

发表时间:2024-08-08 03:43:40 来源:云开官方登录网站

  3月10日,由工业与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指导,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并联合500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暨展览会(简称“CIES”)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CIES大会以“共建储能生态链,共创储能新发展”为主题,针对储能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充分探讨,分享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长期资金市场、国际市场、成本疏导、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供应链体系、商业模式、技术标准、示范项目应用案例、新产品以及解决方案的普及和深化应用。

  来自行业主管机构、国内外驻华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相同的领域的2011余家产业链供应链企业, 53417位线上注册嘉宾将参加本届CIES大会,储能网视频号线万人参与观看与交流。其中300余家企业集中展示了储能产品,涵盖系统集成、电芯、PCS、BMS、集装箱、消防、检验测试认证、飞轮储能、液流电池、熔盐储热、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全产业链。

  主办方还邀请到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业顶尖智库专家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代表发表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报告。

  工业与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处处长罗晓丽在致辞中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业与信息化部制定实施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领域的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相关规划,以及工业能效提升行动等具体实施政策,全方面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在推进储能和新能源新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用能结构,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的优势产业,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产品,2023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近30%,有力支撑了全球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的发展。

  罗晓丽指出,探索建设一批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坚持供需同向发力,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公司和工业园区,通过集成建设新型储能分布式的风电和光伏,余热余压利用,数字化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积极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实现多能高效互补利用。

  罗晓丽强调,2023年底,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首批19个工业微电网的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电子包括通信基站等行业和领域,形成了一批成熟适用的工业绿色微电网应用案例。同时支持相关的企业开发应用新型储能与分布式可再生电源协同控制和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积极探索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协同创新推动工业节能降碳。

  罗晓丽指出,从实践来看,新型储能慢慢的变成了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培育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形成绿色增长新动能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在工业行业,新型储能能够为大规模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就近消纳提供调节和支撑,是广大工业公司、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的重要基础。

  罗晓丽表示,下一步,工业与信息化部将深入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把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作为支撑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全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节能降碳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聚焦双碳目标,加强节能降碳、新型储能、氢能、数字化能源管控等先进的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积极改善工业的用能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全力发展能源电子和绿色能源装备,逐步提升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和安全可靠性,加快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氢储能等新产品的应用和技术升级。攻关突破以大容量电芯、固态电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型储能关键技术,以技术的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积极适应能源转型的需要,引导工业公司和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积极探索电动车充换电装备及基站等分散式的储能设备高效利用,实现多能高效互补,继续总结梳理一批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通过组织并且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等系列活动,针对不一样的地区、不一样的行业,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开展供需对接和宣传推广,为公司可以提供一批可复制,节能降碳效果明显的工业绿色微电网解决方案,促进工业用能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推动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和保障政策。推动并修订一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新型储能、工业绿色微电网等相关的技术规范和应用标准,建立健全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同时也加强部门的协同合作,跟踪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合理疏导新型储能的用能成本,创新拓展市场化投资运营的新模式、新机制,促进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在致辞中表示,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极不容易。中国新型储能产业交上了更有分量、更有质量、更有活力的精彩答卷。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累计装机功率约294.1GW,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约 88.2GW,占比为 30.0%;抽水蓄能累计装机量约201.3GW,占比为 68.4%;蓄冷蓄热累计装机量约4.6GW,占比为1.6%。2023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中,各技术路径占比情况为:锂离子电池占比为92.7%,压缩空气储能占比为1.4%,飞轮储能占比为0.4%,液流电池占比为1.7%,钠离子电池占比为1.7%,铅蓄电池占比为2.0%。

  2023年中国储能累计装机功率约为83.7GW。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功率约为32.2GW,同比增长196.5%,占储能装机总量的38.4%;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功率约为50.6GW,同比增长10.6%,占储能装机总量的60.5%;蓄冷蓄热累计装机功率约为930.7MW,同比增长69.6%,占储能装机总量的1.1%。从储能项目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底,我国储能投运项目数量累计达1588个,相比2022年累计投运储能项目 932个,数量增长70.4%。

  王泽深指出,从储能装机量、自主品牌占有率、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出口量来看,2023年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史上极具纪念意义、光芒四射的一个年份,这将大幅提高我国储能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品牌力和影响力。

  王泽深表示,依托强大的内需市场及完整产业链、供应链支撑,中国新型储能产业跑出“加速度”,在全球形成了制造优势、产能优势、创新优势、人才有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也孕育了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中电科蓝天、亿纬锂能、南都电源、平高储能、派能科技、科华数能、欣旺达、智光储能、南瑞继保、新风光、中车株洲所等一批中国储能产业领先品牌,在全球储能市场引领风骚,同时,欧美及东南亚也正成为中国储能企业投资的聚集地和广阔热土。

  王泽深指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离不开新型制的制度优势。2023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出台多个重磅政策,涵盖电力市场、工业微电网、创新项目、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标准建设、应用导则等多个方面。

  王泽深指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的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转入快速、深入、大规模的发展阶段。受关税、贸易壁垒、碳边境税、成本控制、市场需求、物流运输、产品供应链和售后服务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电池企业布局海外本地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同同时,跨国企业积极依托国际渠道优势,正在雄心勃勃地加快本土化和技术转型,国际供应链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中国储能企业需未雨绸缪,调整生产计划,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王泽深表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应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及电力市场发展阶段,加强储能政策顶层设计,开展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应用场景及成本补偿机制研究,探索解决制约储能发展瓶颈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蓬勃发展,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一是聚焦储能行业面临的成本疏导不畅等共性问题,综合考虑各类储能技术应用特点、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提供的服务是否具有公共品属性等因素,研究提出能够体现储能价值和经济学属性的成本疏导机制。

  二是建议科学客观合理分析各类储能技术成本结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测算各类储能技术成本收益情况,开展在电力系统相同应用场景下不同技术类别之间的经济性比较分析,为制定相关储能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提供参考。

  三是建议组织开发数智化储能项目并网平台,优化并网流程、简化并网手续,制订储能项目调度管理规定、调度原则、调度运行指标评价体系等制度办法和并网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储能项目并网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建议加快推进灵活调节资源容量市场和调频市场建设运行。推动中长期和现货交易、区域辅助服务市场与省级现货市场有效衔接,鼓励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参与电力市场。

  五是加大新型储能项目、抽水蓄能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接入电网、进入市场、调节消纳等重点环节的安全与运行监管,探索构建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联动的新型能源体系电力平衡新机制,及时推进解决存在的问题。

  六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市场布局,鼓励企业由“产品出口”模式向“技术出口”模式转变,提升企业应对复杂国际形式的技术实力,并合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积极融入全球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链,服务全球碳中和进程。

  中国通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令华在致辞中表示,储能是双碳背景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技术。在这个时代,储能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节能、绿能、储能、碳链等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数字科技和新能源技术有机结合,促进零碳基站、零碳机房、零碳数据中心等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第6代信息通信网络升级建设。

  唐令华表示,中国通建研究总院联合25家成员单位成立了“零碳信息通信网络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融合了节能、储能、绿电3项关键目标和17项核心新技术,包含光伏发电、风电发电、直接蒸发冷却、间接蒸发冷却、液冷、热管背板冷却、绿氢存储、电化学存储、纳米节能、高效率制冷剂、虚拟电厂、压缩空气储、AI技术、余热回收、冰蓄能、蓝光存储和碳化硅芯片节能。这些关键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网络能源技术和建设模式,能够助力运营商网络向低碳、零碳(未来甚至可能负碳)的数智变革。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科技信息装备事业部总经理裴爱国在致辞中表示,在“双碳”背景下,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技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储能的发展,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双碳”相关文件中,多次提及新型储能,给出明确定位。能源主管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支持政策,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裴爱国介绍,从区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地区新型储能发展较快,装机占比超过全国50%。从技术类型看,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年底我国锂电池储能装机达到3057万千瓦,占新型储能总装机的97.4%。其他路线MW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MW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化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储能新技术也在加快推进。

  裴爱国指出,新型储能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高,可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科技进步。“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拉动投资超千亿,带动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当前,我国锂电池水平国际领先,已经成为外贸“新三样”之一;与此同时,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主机设备、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等储能装备陆续实现突破,助力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登上全球产业竞争新高地。

  裴爱国表示,在产业快速发展背后,新型储能存在如下问题:新能源配置储能利用率较低、产能过剩迹象明显、商业模式仍需健全、价格疏导机制有待完善、技术成熟度亟待提升、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能力仍需加强,这些问题仍制约着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需要政府、产业各方共同努力和逐步解决。

  裴爱国表示,中国能建是我国能源电力建设领域的“国家队”,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能源革命的央企使命。当前,公司正以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氢能等“长周期、大规模、大系统”储能项目为重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开展协同创新,积极推动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建标在致辞中表示,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分支,对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储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关乎能源产业的未来,更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挑战,储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李建标指出,华电科工一直致力于主流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电化学储能、氢能、重力储能、压缩空气等技术,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华电集团“揭榜挂帅”、科技部重点专项等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华电科工将以科技创新为基本属性,以电化学储能产品为核心,以资本运营为纽带,一如既往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秀炳在致辞中表示,全球“双碳”进程加速,新型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储能作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在一系列储能利好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储能正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储能的快速增长也对储能产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转换期,只有持续协同创新、深化产业融合、进一步绿色安全,中国储能才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高秀炳表示,南都电源已经成功打造了从产品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到资源回收的储能全产业链,形成了围绕储能业务的产业一体化布局,构筑了储能全产业生态体系,从而可以为全球储能客户提供更多样化、更具性价比的储能解决方案。

  高秀炳指出,历经二十余年储能出海,南都电源储能业务已经遍及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50GWh,在欧洲、北美、澳洲、日韩、中东等全球多个地区建立了本地化的销售服务中心。

  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崔剑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储能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再次翻番,三倍于2022年水平。储能政策持续向好,储能行业安全标准与规范体系日益健全,储能产品迭代升级,储能技术百花齐放,长时规模储能和构网型储能技术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储能行业也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储能价格竞争加剧等问题。

  崔剑指出,储能企业要以储能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加强自身科技力、产品力的提升,以先进产能和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为储能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进阶贡献力量。

  作为全球领先的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科华数能始终坚守“双子星”战略定位,依托36年电力电子技术的沉淀,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积累,深入钻研储能PSC技术和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在储能多元化技术探索和多场景应用实践方面已经进行了前瞻性布局和广泛尝试,率先开展了百兆瓦级共享储能项目的构网型储能技术应用,率先进行了百兆瓦时0.25C长时液冷储能项目实证。

  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储能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我们必须紧跟全球技术发展潮流,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我国储能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深化产业融合,推动跨界合作。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电力、交通、工业等多个领域。我们要加强产业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储能技术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三是要强化系统思维,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储能系统涉及电力电子、电气系统、工业制造、化工冶炼等环节,上下游差异大互动弱,面对价格异动承压不足。产业链需要强互信互动互利,以系统思维促进更优成本的能源转型。

  四是要加强标准制定和监管体系建设。希望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产业链监测平台,及时跟踪发布产业链产能、产量、价格指数等重要市场信息,引导和促进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健康化、有序化发展。

  长兴太湖能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斌在致辞中表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双碳”理念指引下,我们共同见证能源利用模式的巨大变革,也更加期待能源体系的全面升级,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中国作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力量,正以其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执行力和充满活力的产业资本,引领着这场革命的发展。

  吴建斌指出,储能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如何解决风光水清洁能源波动性、间歇性的能源供给问题,也是储能发展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太湖能谷牢牢把握“去碳化、数字化、去中心化”发展大势,自主研发出TEC-Engine电池电极拓扑控制技术,通过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系统,构建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平台,以智慧储能产业链协同创新,赋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动太阳文明走向沙漠腹地、河西走廊、一带一路。

  吴建斌表示,能源是自然的馈赠,零碳是人类的伟大使命。面对储能发展的星辰大海,我们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合作、减少内耗,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来引领能源革命,推动零碳文明的发展,为世界能源革命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美克生能源董事长魏琼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被称为工商业储能发展元年,这条赛道异常热闹,但我们也看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 5.1 亿千瓦,其中中国的贡献超过 50%,提前两年达成了国家“十四五”装机目标。另一方面,行业发展的种种矛盾也逐渐凸显,比如光伏组件打起了价格战,“绿电”就地消纳难,以及电芯领域结构性过剩等。

  如何突出重围,理性发展,摆脱价格战与同质化竞争束缚?美克生能源给出的答案是“共建”与“生态”。

  魏琼表示,能源资产投资、运营运维、聚合增值的一站式服务,才是储能行业增长的第二曲线。

  魏琼表示,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加持下,新能源行业必将是一个万亿级赛道。大赛道蕴含大机遇,留给我们的机会很多,我们应该聚焦核心技术,推进产业链合作,夯实发展基础,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原副司长刘亚芳在《从新质生产力视角看储能产业发展》主题报告中指出,2月底,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2次集体学习,聚焦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3月初“两会”李强总理所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刘亚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型储能和风光发电、人工智能、大模型一样,都符合新技术发展带来新产业特征,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

  刘亚芳指出,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在建设布局、功能组合、建设周期、运行模式上高度契合;并且功能多样、机动灵活,可以在电力系统原网荷各个环节发挥多方面作用,装备形态、技术原理、功能特性、技术参数、应用场景丰富多样。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投运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260%,近100倍于 “十三五”末2020年底装机规模。

  全国已投运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约5000万千瓦,2023年1-9月新投运装机规模420万千瓦。新型储能增速远超抽水蓄能。

  刘亚芳表示,作为新技术发展形成的新产业,新型储能技术正在多元化发展。尽管受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带动,目前已投运各类新型储能: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处于绝对优势。但是,铅炭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和其他新型储能技术也在纷纷开展建设和示范。不远的将来,多个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兆瓦级飞轮储能将建成投运。另有,氢(氨)储能、熔盐储能、重力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项目在建中,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产业链不断健全。

  刘亚芳指出,为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国家能源局于2020年、2023年先后两批开展了64个新型储能项目示范,共涉及锂离子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等10种技术路线。

  刘亚芳指出,新型储能作为工业化、产业化、商业化应用技术,发展底色是创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技术方案、项目建设和运行、运营等方面都应该理智决策,不仅应该关注储能设备本体的技术性能,更应该注重系统化思维,智能化控制、智慧化运营。当前,储能大多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运用于微电网或者接受电力调度通过服务电力系统获利,应该在储能设施运行的智能控制和电力市场报价等软硬件方面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以便确保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储能的灵活性调节价值,高效率运行,高收益运营。

  刘亚芳指出,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电力系统的规划就是生产关系的客观基础,电力调度运行就是生产力要素在生产关系下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过程。为适应新型储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动调整能源电力生产关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品种。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出台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政策规范。2023年11月,国家能源局已就《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第三,发挥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在鼓励技术创新百花齐放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展产业化示范,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提高工程技术多方面性能指标,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刘亚芳表示,遵照“同工同酬”“按效果付费”的公平原则,允许为电力系统提供相应服务的新型储能享受抽水蓄能、煤电等同的价格政策。各地峰谷分时电价应该保持适度稳定,减少工商业和户用储能设施投资回报不确定风险。同时大力建设完善电力市场、调度运行机制及新型储能设施并网规范和监管。在合理回报新型储能项目投资的情况下,加快制修订相关标准以及标准运用的评估监管。

  刘亚芳强调,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软件、控制系统也是生产力)、工程应用创新(实践检验和系统创新)。更大力度推动制度创新(市场建设、调度运用)、政策机制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现价值、实现价值创造条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在《长时储能》主题报告中指出,实现碳中和,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要从84%降低到10%以下,太阳能和风能占比由4%提高到60%。

  赵天寿指出,碳中和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大规模、高安全、长时储能技术;长时储能技术存在较大缺口,是将来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现有长时储能技术各有优势和局限,尚难以满足长时储能需求;液流电池容量功率解耦,本征安全、易规模化,适合长时储能,但成本高;构建热-电化学耦合理论,提出隔膜、电极至整个电堆的理性设计方法,电堆样机电流密度超过400 mA/cm2,电解液利用率超过80%。

  长时储能委员会首席执行官Julia Sounder 在《长时储能与全球经济脱碳的推动》主题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领导角色,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长时储能技术将显得尤为重要。

  Julia Sounder,通过长时储能才能保证各种用能的需求,比如,在医院及其其他供应设施中,预计到2040年全球有8TW长时储能容量,到2040年将会达到40000亿美元市场规模,最终通过长时储能能节约5400亿美元资金。

  Julia Sounder指出,推进长时储能发展,转换以及灵活性非常重要,要更好的理解为不同电力系统提供的服务,能带来怎样的价值。这样,投资才能够真正的创造价值,才能更好地进行调控调配。

  Julia Sounder强调,要制定不同的支持政策,需要有更多的市场长效信号和机制,也需要有更好的收入机制。比如技术支持政策、全天候定价措施。目前,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智利都已经有相关的拨款和刺激措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在《液态阳光燃料:规模化安全长时储能技术》主题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绿色、循环、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是光伏发电出口及装机量最多的国家,大规模储能是上网所急需要的技术。

  李灿指出,发展液态阳光甲醇技术可谓一箭三雕。一是可解决间歇性能源(风电、光伏)的规模化储能和调峰问题,规模化消纳可再生能源,解决弃风、弃光问题。二是作为氢能的载体,可解决氢能制备、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性和成本问题,甲醇水汽重整制氢技术成熟,条件温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套技术。三是资源化转化二氧化碳,解决工业刚性排放二氧化碳。规模化生产液态阳光甲醇,兼顾经济发展。并可缓减我国液态燃料短缺的局面。

  目前,多家企业正在推进10万吨级液态阳光甲醇、绿色甲醇工业化生产及工程化示范应用。

  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总裁陈翔在《技术和质量双引擎,加速储能规模化》主题报告中指出,酸锂产能过剩,致价格从最高点56.8万元/吨下跌至目前9.7万元每吨,跌幅达82.9%,电芯和系统价格跌幅受上游材料影响较大,2023年1月-2024年2月跌幅分别达到58.4%、40.1%。

  陈翔表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新型储能”,各省市因地制宜持续推动储能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力度。

  陈翔指出,国内储能电站仍存在成本疏导困难,利用率低等难题,储能应用场景更加复杂,安全和成本管理难度加大。同时,海外多国推动本土化供应,欧盟新电池法案对产品质量和环保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陈翔表示,储能应用环境不断得到深入改善。主要体现有:在集中型共享储能方面,促进新能源电量消纳,提升储能利用率,多元化盈利模型提升对储能质量要求。在虚拟电厂方面,相较“源随荷动”供需平衡调节形式,更具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在构网型储能方面,从“被动跟网”到“主动构网”转变,提高新能源接入弱电网的电压、频率等稳定支撑能力。

  陈翔指出,站在GWh上升至TWh的时间拐点,叠加对储能经济性迫切的需求,EVE创新推出了MB56、MB31、MB30储能电芯与4MWh、5MWh等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储能产品研究院院长杨凯博士在《光储融合下的储能技术发展趋势》主题报告中指出,二十尺储能电池舱存在最优容量,储能电芯容量也并非越大越好。基于天合思考,天合储能从“芯”出发,推出了搭载自研天合芯的新一代柔性电池舱Elementa 2,在标准的20英尺集装箱下实现成本和系统容量的高度平衡。可匹配集中式、集散式、组串式等多种交直流耦合方案,以其模块化设计实现更强灵活性。同时凭借全栈自研的建设能力及成熟稳定的交付能力,实现大储、工商储和户用全场景覆盖,为全球客户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

  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新宇在《新形势下储能的“时”与“势”》主题报告中指出,新形势下储能行业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大基地的规划与建设、新能源建设快速发展状况下强配储能政策的持续发力;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下行,产能急速扩张,推动产业成本快速下跌;分布式工商储成为发展的新动能;压缩空气等其余型式的新型储能快速推动,非锂电项目示范增多;资本纷纷跨界、政府频频招商、百万年薪抢人等现象,似乎都在向世人展示着储能的狂热;储能行业仍处于发展的早期,但面临供明显大于求;国内企业加速出海进程等。

  姜新宇指出,诸多源头厂家逐步沦为丙、丁方,“拉郎配”式的组装导致具体应用层面与安全管理问题凸出,系统集成不等于组装。产业虚火与产能过剩、低价竞标、订单退货、安全事故等负面言论不绝于耳;众多企业陷入注销储能业务潮;储能是较长周期投资,需警惕短期的政策性刺激与远期市场化竞争的转换对投资的影响;储能的发展离不开特定应用下的盈利模式。

  姜新宇表示,储能行业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拼的是可靠性、效果与持续发展力,避免为创新而进行的“创新”,技术跨界,需要上下融合,全力协作,行业需要以实效来验证创新,资本市场与储能行业需理性融合发展。

  针对分布式工商储发展现状,姜新宇指出,新能源占比持续高歌猛进,用户端保供应可能使得工商储成为一种刚需,但目前尚未完全进入机遇期;因收益模式较为清晰,且在可见时段稳定,工商储在2023年成为国内储能企业新宠;受经济规律、企业自身经营水平及条件影响,单一客户经营周期难以保障;峰谷价差的适时调整风险;部分项目采用梯级利用电芯,带来运行风险;现实中项目进入门槛较低,大量组装企业入局,但对可利用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多边商务关系,债务风险较高等等。

  姜新宇认为,用户侧工商储应依据具体应用场景对其功能重新进行定义;如何破解分布式工商储单一客户的投资风险,售电机制等领域需要进行政策破解;用户侧工商储智慧运维管理是必须配置的手段;用户侧工商储今后将成为电力市场化交易报价的一个调整手段与考量因素;应加大高倍率储能电芯及应用技术研究。

  针对新能源配储方面,姜新宇表示,应结合新能源站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加大配建储能与新能源站场联合运行的策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能源站场的收益与并网性能;尤其是新能源高占比区域,充分利用储能延展发电时长,争取在现货市场中的日前、日内及实时市场创造更高价值;

  姜新宇表示,储能应结合火电等其他发电资源统筹布局,并定义好储能在所处位置的功能,不同的功能需求应结合各自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新型储能。

  姜新宇建议新能源配储政策与独立储能的发展要求与政策导向,应大力推行分阶段配储、合适地点合理配储,同步加大新能源配储策略研究。储能价值全网共享,辅助服务政策公平化建设需快速推进。

  比亚迪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全球市场营销总监侯铎在《双碳背景下电化学储能发展展望》主题报告中指出,比亚迪储能系统利用电芯本体自身超级结构强度,让电芯既是能量单元,也是结构件,大幅度提高系统集成度。比亚迪储能产品在高寒高海拔、沙戈强风沙、高温、高湿、大温差、高盐雾等环境下得到广泛应用。截至目前,比亚迪储能业务业务覆盖107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出货达40.4GWh。

  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处长赵宏在《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功能定位与价格形成机制》主题报告中建议,明确电力辅助服务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的价格机制;不以技术类型而是以技术性能指标作为储能参与中长期市场或者现货市场的准入标准;鉴于电力辅助服务的系统性、垄断性、不确定性特点,应加强电力辅助服务对灵活调节资源的需求预测和长期租赁类储能投资建设的统筹规划。

  赵宏建议,对各类储能参与辅助服务现货市场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针对不同辅助服务类型如调峰、一次调频、二次调频、容量备用等设定相应的技术准入指标,制定合理的价格上限标准,以促进储能资源开发利用和储能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专职委员、特级战略技术专家郑耀东在《电池储能之南网再行动》主题报告中指出,南方电网公司系统内目前在运、在建新型储能项目约59个,合计规模约91万千瓦,储备规模超过100万千瓦;2025年预计南方五省区将累计投建新型储能1400万千瓦。

  郑耀东介绍了2024年春节期间广东、广西和贵州的储能调用情况,其中广东调用电网侧储能、新能源配套储能参与系统调峰,最大为系统提供71万千瓦削峰填谷能力,累计充电电量478万千瓦时,放电电量433万千瓦时;调用电网侧储能、电源侧储能参与系统调频,一次调频功能全时段投入,最大为系统提供63万千瓦一次调频能力。

  广西新型储能累计充电电量为988.8万千瓦时,放电电量840万千瓦时。单日最大充电功率62.5万千瓦,最大充电电量163.3万千瓦时。主要调用的储能类型为电网侧独立储能。

  贵州新型储能共调用126次(充、放电各126次)、平均每天调用16次、最高日调用24次,平均1.05次/天/项目。

  2023年,南方电网公司牵头组建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打造新型储能创新-示范-应用高地。南方电网在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建设和应用方面开展多年创新探索,主要围绕电池本体、能量转换、电站运维、监控管理、电池安全方面展开技术研究。

  郑耀东指出,南网围绕“加强电网侧储能应用、支持电源侧、用户侧储能发展”的总体策略,有序推动储能技术在解决电网调峰、一二次调频、黑启动、需求响应、转动惯量、缓解阻塞、事故备用等多场景应用。

  会议期间还颁发了2024年度中国储能产业功勋人物奖。获奖人物有:天合储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四雄、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总裁陈翔、比亚迪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总经理尹小强、平高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雪杰、长兴太湖能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兼吴建斌、美克生能源董事长魏琼、奇点能源创始人兼董事长刘伟增、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河南许继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综合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徐绍龙、江苏林洋储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洪生、乐创能源创始人兼CEO潘多昭、林源电力(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胜骞、浙江启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慧、西安新艾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同、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剑虹、卓阳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俊、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军。

  根据组委会安排,3月10-12日为期召开三天的储能大会,3月11-13日举行三天的储能展会,大会议程主要包括:开幕式暨院士/专家主题报告、工业绿色微电网、“双碳”与新型电力系统、双碳与新型电力系统暨南网储能与可再生能源专场、新型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储能电站规划与设计、国际储能、储能检测、认证及标准、储能温控系统与安全、长时储能、工商业储能、新型储能资本专场、储能电站建设与运维、多功能储能(构网型与混合)、新型电力系统与储能电站建设、储能新品发布等22个专场论坛。

  大会期间还将发布《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4中国共享储能发展研究报告》《2024中国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新型储能典型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等研究成果。希望在座的各位嘉宾建言献策,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储能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中国国际储能大会(CIES)作为积极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现已成为全球储能产业最具影响力盛会之一,2019年被国内主流财经类媒体列为观察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究员、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储能大会执行主席陈永翀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人。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中国储能网与数字储能网联合承办。

  中国电力网于1999年正式上线运行,是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主办的全国性电力行业门户网站。

太阳能新技术

山东云开官方入口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金3000万,是专业的新能源工程服务商、投资及运营商。经营范围包括:

导航
云开官方入口
解决方案
应用案例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地址
  • 烟台开发区长江路210中海城市广场1707
  • 0535-6589222
  • tainuonengyuan@163.com
  • Copyright © 2020. 云开官方入口登录网站-下载 太阳能光伏储能,太阳能光伏电站,光伏电站投资,光伏电站ep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7037224号-1 网站地图

    首页

    一键拨号

    一键导航